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

副食品: 除了過敏外,最重要的是鐵質的攝取!


        對於副食品的準備,相信很多媽媽已經看過許多文章,心理大概也有個底了。由於台灣過敏的孩子很多,副食品的準備,許多人著重在預防過敏的部分可是,副食品的主要目的,並非預防過敏,而是給予孩子成長所需的營養,因此,當我們用心在過敏的議題上時,也別忘了給予孩子足夠成長需求的營養。在台灣,除非特殊情況,通常媽媽都用心幫孩子準備副食品,在三大營養素(醣份,蛋白質與脂肪)幾乎不會有缺乏的問題。然而,即便媽媽這麼用心地準備副食品,有一種微量營養素缺乏卻是十分常見,那就是鐵質。

        鐵,重要嗎?當然重要雖然出生時,小朋友的肝臟內已有鐵質儲存在肝臟內供未來成長所需,但這個量大約在4到6個月時便會用罄。想像一下,一個孩子從4個月長到一歲時,身體成長的幅度不小,自然也要製造許多紅血球來供身體成長所需,一旦缺鐵,自然很容易造成貧血;除此之外,身體需要用到鐵質的地方,不是只有紅血球,更重要的是還有腦部,所以缺鐵時也會影響腦部發展。更重要的是,當身體開始鐵質缺乏時,首先受到影響的是腦部發展,當缺乏情況加劇時,才會出現貧血。因此,面對鐵質缺乏,預防比治療還要重要!

        要預防小朋友出現鐵質缺乏,最重要的莫過於在開始給予副食品時,要注意到食物裏頭的鐵質是否足夠?雖然很多植物類的食物富含鐵質,譬如黑豆、紅豆、葡萄乾或菠菜等,但身體對於植物類來源的鐵質吸收效率不佳,單單靠這些食物,仍舊無法應付小朋友因快速成長而對鐵質的大量需求。因此,吸收效率較佳且含鐵量高的紅肉便十分重要,像是牛肉或豬肉等。

        在台灣,副食品添加的順序,習慣上會從米精或麥精開始,然後加入水果以及各式各樣的蔬菜,肉類的添加往往被排在非常後面,而且通常是先給予鐵質含量較少的雞肉與魚肉;也因此,其實許多小朋友已經出現鐵質缺乏的狀況但父母卻仍不知道。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的建議,含有鐵的副食品可在4-6個月時開始添加,4個月後尚未使用副食品之前,應開始每天補充口服鐵劑。

        因此,在準備小朋友的副食品時,趕快把富含鐵質且吸收率較佳的牛肉或豬肉加入菜單內吧!




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

兒童功能性胃腸道疾病 / 功能性腹痛: 為何小朋友常常肚子痛?


「這次的檢查沒有異常。」

「醫師,可是小朋友肚子還是常常痛,這是為什麼呢?


        上面的情況在門診其實並不少見。許多小朋友常常會跟爸爸媽媽喊肚子痛,喊完之後便又一副完全無事般繼續玩,帶到醫院給醫師檢查時也看不出所以然來,有時醫師會排腹部X光片檢查或腹部超音波,甚至胃鏡或大腸鏡,一部分的孩子確實可以藉由這些檢查發覺身體哪邊出了問題,但更有另一部分的孩子卻是甚麼都檢查不出來。

        當孩子接受適當的檢查卻找不到任何結構上異常時,便可能是功能性胃腸道疾病。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,也就是說病程會超過兩周以上,許多小朋友的症狀都長達數個月甚至數年;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痛、便秘、噁心或嘔吐等等;大多數這類的孩子仍舊可以正常生活以及上學,所以父母親常常搞不清楚到底小朋友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;少部分症狀較為嚴重的孩子,生活作息與求學都受到影響。因此,不管對孩子還是父母親都是一種困擾,特別是當父母親期待利用檢查來找出原因卻又得到檢查沒有異常時,更是令人受挫而不知所措。

        隨著功能性胃腸道疾病的研究越來越多,我們對於功能性胃腸道疾病也越來越瞭解,藉由父母親與醫師之間的溝通與信任,配合適當的治療,這類的孩子的症狀可以明顯改善,繼續快快樂樂的生活與學習。


兒童便秘: 小朋友在用力大便,真的嗎?

        很多便秘的孩子被帶到診間時,父母親都會提到小朋友都有很用力地排便,但是每次都要大很久才大出來;但如果再仔細詢問下去,我們會發現事實似乎並非如此。

        當便意來臨且時機適合時,我們便會坐在馬桶上,此時肛門括約肌放鬆,且腹部用力增加腹壓以便將糞便排出。有幾個重點要了解,首先是為何要「坐在馬桶上」而非「站在馬桶上」?由於生理結構的關係,坐姿才會讓直腸與肛門呈現一直線,糞便才不需要拐彎抹角千辛萬苦地排出來;其次是肛門括約肌放鬆且腹部用力來推擠糞便,當肛門括約肌放鬆之後,其實腹部只要稍微用力便可以產生高於肛門括約肌壓力的腹壓,此時排便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。

        面對便意來臨,我們會有兩種反應,一種是排便,一種是憋便。往往父母親認為孩子在「用力排便」,其實孩子是在「用力憋便」。常見的憋便姿勢就是雙腳用力站直甚至踮腳尖,此時不僅肛門括約肌會因此收縮,整個屁股的肌肉都會用力導致肛門的壓力上升,用來防止糞便排出;如果有了前面所說正常排便機制的認知,我們便可以了解孩子其實不是在用力排便,而是用力憋便。除了雙腳站直用力或踮腳尖外,有些孩子也會用手推牆壁或者撐著桌子,甚至躲在一個角落,這些都是常見憋便的行為。
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當孩子用力憋便時,用的是我們外在的肌肉,也就是橫紋肌,就如同舉重物一樣,橫紋肌用力一段時間後便會疲乏,所以當屁股的肌肉甚至外肛門括約肌用力憋便一段時間之後,一樣會疲乏,一旦疲乏放鬆時,大便就再也忍不住了,自然就會排出。因此「用力把大便排出來」這件事,其實是「用力憋便,憋到憋不住了導致大便排出了」。

        當孩子有上述這些憋便的動作時,代表該是我們出手幫忙的時候了;所以說,千萬別誤會孩子在用力大便了。


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

個人簡歷


陳政忠醫師


現職

新竹馬偕紀念醫院 小兒肝膽胃腸科 資深主治醫師


經歷

馬偕紀念醫院小兒腸胃科總醫師

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

馬偕紀念醫院台北總院小兒科急診主治醫師

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急診主治醫師

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動力與功能性胃腸道疾病中心臨床研究員


專長

一般兒科疾病【發燒、呼吸道疾病、過敏等】

兒童肝膽與胃腸消化道疾病

兒童動力與功能性胃腸道疾病【便秘、慢性腹痛、噁心嘔吐、餵食困難】

嬰幼兒營養問題與生長諮詢

兒童腹部超音波

胃鏡檢查與大腸鏡檢查


兒童便秘: 我的孩子便秘了嗎?


        當寶寶出生的第一天,很多父母親還沉浸在喜迎新生命的同時,也開始要面對照顧寶寶的責任,除了哺餵寶寶之外,最重要的就是大小便的清理,特別是大便的部分,真是令人又愛又恨啊。排便這件事情,不同於哺育孩子,幾乎仰賴寶寶自己處理,我們能做的似乎僅止於更換尿布等清潔工作,也漸漸地,很多父母親忽略了孩子排便的重要性,特別是當孩子長大且會自行如廁之後,許多忙碌的父母親更是沒有注意到孩子的排便習慣是否正常,這也導致許多便秘的孩子經過了一段時間,才接受到適當的照顧。

        甚麼叫做便秘,通常我們認為大便的頻率過低或排便會疼痛,便是便秘。一般一歲以上的孩子,正常排便的頻率介於每天排便一至兩次以及兩天一次之間,而且排便時不會有疼痛或肛門受傷等。若是排便習慣會到三天以上才排便一次、排便疼痛、會有憋便動作(雙腳站直用力、推牆壁、或躲在角落等)、甚至大便太粗以至於阻塞馬桶時,便可能是便秘了。    

       仔細想想,孩子的排便有正常嗎?